起茶盏,神思不属。
遥想当年,圣人崛起之势愈发明显,素有聪慧之名的妹妹被送入宫中,服侍圣人,整个杜家也彻底投靠了过去,自己第一个大展拳脚的官职便是陕州灵宝令。
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,自己也年逾五旬,进入垂暮之年。整个天下欣欣向荣,一切都在转好,但没有什么是永恒的,他不是,圣人也不是。
可惜了。
喝完茶后,杜晓收拾心情,继续办公。
云南道桑州置镇军,需拨款修建军营,提供镇兵家属房屋、田地、耕牛、农具、种子及前两年的口粮——都是需要花钱的。
桑州镇军员额三千,从胜捷军内抽调。
杜晓知道,胜捷军是蜀军最后的精华,熟悉西南环境,精于山区河谷间的中小规模战斗。十余年来,这支部队的员额一直在稳步下降,从最初的四万多人降到了两万八千——抽调三千人组建镇军后,就只剩两万五千人了。
两万五千,恰好是一支禁军步队的人数——马队员额分一万、两万两种。
杜晓觉得,圣人很可能想保留这么一支队伍,专门用来在西南山区作战。
这不是他乱想,事实上枢密院内也有人这么怀疑,甚至现成的例子都有:宁远、清海二军,各有两万众,以福建、湖南、岭南、吴越等镇降兵为主,前者为步队,先后驻防于长沙、邕州、交州等地,后者常驻广州,依靠舟师登陆作战。
这两支部队已经被编为禁军,没有如同其他降军一样被拆分、遣散、消耗。编制始终维持着,用来弹压广阔的南方。
他们其实也是沾了环境、气候的光。
北兵南下,短时间内还好,若驻扎个几年,实在难以适应。再者,南方那个地形,也不适合北方重甲武士大开大合,骑兵集群反复冲击的路数,需要的是善于山间攀缘,轻捷精悍,适应湿热环境的军士。
宁远、清海二军四万人能被列为禁军,胜捷军也有这个可能。况且他们的战斗力并不弱,长期在黔中、云南厮杀的他们,已经不是当年那支弱旅了,搞不好是最近十年内唯—一支战斗力在提升的部队。
&em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