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父叹气,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沉重,同时伸出手,轻轻抚摸着晚宁的头顶,温和地解释,"……你妈妈去隔壁邻居家送礼了,感谢以前照顾过你的人,一会儿就过来。"
“哦,我以为她去北京找那个归国华侨了。”
“叉烧!”
小镇里,无论是生死大事,还是婚嫁迎娶,人们都会按照传统习俗,告知邻里,并通过送礼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尊重。
只要回小镇,母亲就会准备好各种礼物挨家挨户去送,不仅仅是去表达对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家人的人们的感激之情,更是在遵循着延续千年的风俗。
守望相助,才能更好的活着。
有时,人会对外人太亲,对家人太过于苛刻。连表达情感都别别扭扭。
如无意外,衣晚宁其实姓汪。
因汪家向来重男轻女,怀孕时的衣母总是很担心,若是女孩,那位汪家老太太会不会因性别差异,而对自家孩子刻薄。
果不其然,晚宁出生后,在老太太明确表达对闺女的嫌弃。衣母毅然宣布孩子以后随她姓,与汪家划清界限,带着还未满月的她返回衣家祖宅。
外公虽然很生气自家女儿的意气用事,但也没有劝人回去好好过日子,而是秉持着南方人的前后鼻音不分,为她取了一个特殊的名字:衣晚宁。
汪,晚。
期盼着衣家和汪家的孩子,会有一个安宁的人生。
就此,母女俩跟着外公住到山间老屋,日常生活、上学不太便利。不过落得一个清净。
一到寒暑假,课题没那么忙碌时,父亲会带着她回到汪家老宅。终归一家人,打断骨头连着筋。
父亲扛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到汪家送给老太太,没说上几句便因为工作缘故,把她留在汪家离开。
后来,因汪家老宅附近的学校师资力量数一数二,历史上还出过几位名人。母亲思前想后,为了她的前途,便把她寄养在汪家,小学、初中,直到她考上高中去了市里。
&em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