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是为科举一事。”
“科举能有何事?”顾峤轻轻一蹙眉,跟着人一起进了御书房中,“历年规制如一,他还要来同我一样一样确认一遍不成?”
“并非,”商琅摇了摇头,失笑,“会试刚过,翰林院正忙着,孟尚书是来替他们递消息,说此番会试出了几个难得一见的好苗子。”
“怎样的好苗子,让他们兴奋成这般?”顾峤挑了下眉,也不知道该说这群新上任的青年才俊太不稳重,还是该惊讶会有如此让他们激动的人才。
这两年大桓实在是太过安定,两人难免有些惫懒,大部分的事情都交给了六部,就连会试之前举子入京,因着没有出什么太过轰动的事情,他们两个也都没有去探查,也就不知晓这些举子如何。
不过虽然在京都知晓得不多,他们两个在各州游山玩水的,也听闻过不少的青年才俊,其中应当有今年的举子。
顾峤在书案上瞧见了孟端方才送过来的东西,是几份会试的策论。这几年因着国中没什么大事,每次出题问得都巧,大部分举人都答得中规中矩,如今商琅说这么一句,倒是让顾峤起了兴趣。
孟端只是将那几个所谓的“好苗子”给送到了御书房来,薄薄几张,但已经足够顾峤惊喜的了。
更惊喜的是,其中还真有个顾峤熟悉的名字。
杜岫。
年仅十八,是他们两个几年前在北地的时候瞧见的一个少年。
不过顾峤跟他接触并不多,也没有想到人会在今年就直接到了京都来。
杜岫传闻三岁能诵,完全能称得上一句神童,但是在北地并没有被太过重视。
北地尚武,大桓文武举兼俱,虽说文举在大部分时候要受重视许多,但对于北地百姓,还是会更倾向于武举出彩之人。
加上家中并不富裕,甚至很快落魄,他幼年的时候也吃过了不少的苦。
顾峤和商琅遇见这小少年的时候,人正在给一户富贵人家的小少爷做书童,不过那少爷顽劣,大部分功课或是罚的抄书,都是杜岫来做的。
倒也阴差阳错地让人学到了不少的学问。
顾峤当时倒也没做什么,只是将手中的几锭银子交给了杜岫。
至于后来如何,他并不在意——若他想靠着这几锭银子从头再来,那以他的聪明才智,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做出一番成绩来。
不过走上科举这条路,多少有些在顾峤的意料之外。
还能赶上今年的这一场会试。
是想逃离北地么?
“少年英才,”顾峤喃喃一句,忽然笑道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