秀书房

字:
关灯 护眼
秀书房 > 征途实录:启航1926 > 第285节

第285节

围,那也只能如此,按照大众的模式,来完成自己的学业。

章禾强这一代人,在教育上遇到的,正是从工业化教育走向个性定制化教育的过渡阶段,在这个阶段,会有20%被判断“能力最优”的学生,被挑选出来,实施个性定制化的培养方案,基本上这些学生预定了优质大学的主要位置。其余80%的学生,目前还是使用大众化的工业模式教育体系,虽然也在不断增加个性化的内容,但肯定比不上前20%学生投入的资源嘛。

当然随着时间过渡,未来全部100%的学生,都会转变为个性定制化的培养方案,目前的工业标准化的传统教育模式,会全部淘汰,但那至少还要二三十年的过渡期,一下子总量资源是不够的。这种未来至少与章禾强这代青少年,肯定是没有关系了,他们不管怎样,现实就是要争取前20%的比例份额。

毋庸讳言,中国过去的教育模式,弊端是很多的。传统的教育模式,其实是传统制造业管理模式的变形——采用机器流水线的规模化生产方式,将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,高度浓缩、分门别类、集中传授,强调效率优先,提高“工业生产效率”。根本弊端有两个:一是分科治学,使人陷入了知识局部,容易走向偏激;二是用整齐划一的模式,安排教育生活,抹杀个性。

这种模式,适合批量塑造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。规模化教学造就了大量无能力、无个性的人,但在早期的工业化时代,这种“无个性”和“规模化”,反而是宝贵的特质,国家需要的,是大量的拥有基础知识的工业人口劳动力,而流水线的工业化教育模式,恰恰可以最高效率地实现这一目的。

当然,在过去的时代,接受优质教育(上最好的大学)的机会,是非常有限的,过去用高考的方式来选拔人才,一来可以作到“公平性”,二来可以作到全国范围或者至少省级范围的“统一性”。不过流水线一样的教育模式,自然产生了很多“高分低能”的呼吁,统一打造的产品,在其中的一些领域,自然很不适应,“低能”也因此呼声不绝。

在七八十年代,曾经兴起过一阵以“素质教育”,来弥补“应试教育”的所谓改革之风,不过很快这种声音,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了,因为当时的科技条件有限,所谓的素质教育,不过是向各种学校更多地放权,让他们可以有权选择分数不那么高,但单科出色或者其它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14页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发sao被干透的美人们【NPH 高H】 每天都在挨cao中醒来(futa) 赵旭李晴晴 女神的上门豪婿 豪婿韩三千 女神的上门豪婿(又名:女神的超级赘婿,主角:赵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