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多少老师的教学能力,能够比得上国家挑选出来的“线上名师”呢?甚至答疑解惑,也不一定比得上专门的人工智能。
老师的职能“去教学”后,逐渐转变为组织、监管、服务和激励。不同的学生按照各自不同的方案在学习,复杂度大大上升了,老师要帮助学生,适应其个性化方案的学习模式,这就需要一定的组织;监管当然主要是纪律管理,网络时代学生完全可以脱离校园学习,但并不被允许,主要就是这个纪律性和便于鞭策,否则学生要是“躺平”或者被其它的事务吸引过去,自我荒废学习,那么再好的个性化方案也是白扯;服务当然是因为个性化方案带来的需求啰,例如某个学生的实验涉及到大学或者企业的资源,那么老师可能要协助安排。激励则是针对学生在学习压力下的应对,通过老师的思想工作,让学生们保持学习的积极性。
学校的角色,就是老师角色的放大版。如果把全国的教育领域视为一张大网,那么每个学校,就是其中的一个“分布式节点”,通过这些分布式节点,组织起学生们的学习,监管学习的纪律和完成方案要求,服务学生的各项资源要求,激励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。
这样的新模式,虽说号称“兴趣导向的学习”,但实际上是“能力导向的学习”,与西方过去推崇的“快乐式教育”完全不同。
新时空中国的教育系统,把西方的所谓快乐教育,视之为歪门邪道。那种体制,基本上是放弃大多数学生,体现出深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导向。所谓的快乐教育,其实是放任自流。在资本主义社会下,只需要培养好少数精英就可以,中国人梦想的人人成龙,换到西方,那才是歪门邪道呢。
毕竟,学习与快乐这两件事,基本就不对盘,硬说“学习很快乐”或者“快乐地学习”,基本上都是公知的瞎扯。大部分的学生,能够做到不讨厌学习就不错了,少数的优秀学生,其努力学习的动力,也肯定不是所谓的“学习使我快乐”——或者是因为兴趣,或者是因为理想,不管哪一种,都不是因为快乐,学习只是他们为了达成目标,而必须忍受的过程。如果要追求个人的快乐,学习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打游戏或者其它娱乐。享受谁不会?非要把学习与享乐,在追求快乐上相提并论,不是扯淡吗?
所以中国教育的新模式,可不会反应什么快乐教育的理念,而是尽量形成一个“能力-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8页 / 共14页